集团要闻
宋志平:井水河水 合起来就是活水
9月23日,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“国民共进、央地共赢”(江阴)座谈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。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、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于武等领导出席会议。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应邀出席并作题为“井水河水合起来就是活水”的演讲。以下是演讲全文。
“国民共进”是指国企和民企要共同发展,要发展混合所有制。“央地共赢”是指中央企业要和地方政府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。这正是我们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主题,即包容性、融合性发展。
国民共进是制度使然
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混合所有制做出高度概括,国有资本、集体资本、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、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。这就是说国企和民企要共同发展,要国民共进。我不赞成有些专家或媒体要么讲“国进民退”,要么讲“民进国退”,似乎企业怎么做都不对。实际上,我国经济是一个包容型或者融合型的系统,这既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然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包容和谐的文化使然。因思维方式的差异,同样的事情在西方国家做起来就比较难,他们认为国有经济好时就搞国有化运动,当发现国有经济有问题时就全面推行私有化,没有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。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实践中找到一种适合发展的方式,就是混合所有制。
江阴市自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社会蓬勃发展,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充分体现了活力。我曾受邀在江阴市做过一场演讲,台下有两三千名企业家参加,均来自民营企业。这次江阴市政府组织研究“国民共进、央地共赢”很有寓意。用井水和河水打比方,其实在我们经济社会中,“井水”相当于民企或者地方经济,“河水”相当于国企和央企、相当于中央财政,“井水”和“河水”融合在一起,意味着拆掉中间那道墙,真正实现融合。
中央企业现在已不是原来百分之百国家投资的国有企业,共有上市公司388户。中央企业61%的资产都在上市公司,同时62%的营业收入、76%的利润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。中央企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,正是通过混合所有制、上市融资、央地合作取得的。回想这些年中央企业的发展历程,我们得出经验,哪家企业重视和地方合作,哪家企业就发展得快;哪家企业愿意推行混合所有制、愿意上市并接受市场的监督,哪家企业就有竞争力和强大的生命力。
混合所有制是制度创新
过去我们把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,现在有一个中间体,是混合所有制企业,其实这早在十五届三中全会就已经讲到。随着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,会出现新型的经济体,各种经济体之间合作也是必然的。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外合资企业就是最早的混合所有制形式。国外公司很少是国有企业,大部分是股份制企业或者家族企业来中国投资、与中国企业合资。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,既有国有经济,又有民营经济,不能完全按照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来看待。混合所有制是我国企业多年实践的成果,《国民共进》这本书是我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一些观点,厉以宁老师在序言中讲道:“在一定时间内,国有企业、混合所有制企业、民营企业将会形成三足鼎立,支撑中国经济,但各自所占GDP的比例将有所增减,这是正常的。”
江阴市有一家做太阳能模组的光伏企业叫“浚鑫科技”,四五年前,包括尚德在内的整个光伏行业都遇到了困难,这家公司经营也陷入困境。中国建材当时正要发展太阳能光伏业,经多方论证,我们选择这家企业进入。除了企业本身,企业所在地江阴市有很多优势,是新能源的聚集地。浚鑫科技今年预计可完成销售收入35亿、税后利润2.5亿,在光伏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易。这是发展混合所有制成功的典型案例,也是央地合作共赢的典型案例。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,央企和民企都取得了效益,地方获得了税收,这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。
国企改革目标不能太宽泛,要有特定内容,主要表现在三方面。一是产权制度的改革。政企分开,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。二是规范的公司治理,推行现代企业制度。告别过去的行政化管理体系,形成权责明确的公司治理体系。三是内部机制的改革。国企内部实行市场化机制改革。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市场机制和活力,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。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时不再分国有还是民营,央企和民企成为中国组团共同参与国际竞争。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一把“金钥匙”。
无论是中国建材集团,还是两年前我同时担任董事长的国药集团,都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样板。中国建材用十年时间,营业收入从20亿元增至2500亿元,是我国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建材企业。国药集团用大约五年时间,营业收入从360亿增至2500亿,成为我国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医药企业。中国建材国有资本占30%,社会资本占70%;国药集团国有资本占50%,社会资本占50%。像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有很多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央企已经不再是纯而又纯的国企,是股份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。
混合所有制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十年前中国建材只有500万吨水泥,通过联合重组民营企业,发展成为今天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,年产水泥5.5亿吨。在重组之前,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很低,前十家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只有12%,现在已达60%以上。中国建材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,提高了市场的集中度,提升了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实力。钢铁、煤炭这几年产能过剩,出现全行业亏损,而水泥行业每年还能有几百亿利润。从“去产能”的角度来看,全世界的产能削减都是通过联合重组后的大企业按比例削减。只有大企业才能削减自己的产能,单个小企业一旦削减就意味着关门歇业。
除了传统产业,中国建材也大力发展了新能源、新材料产业。比如碳纤维T800,美国的波音787和欧洲的空客380,70%的零部件都是碳纤维做的,过去我国做不了。现在中国建材已实现规模化生产,供应全国60%的市场,而这项技术就是和民营企业合作完成的。还有TFT电子显示玻璃等项目也是和民营企业合作完成的,中国建材超薄玻璃的厚度可达0.15毫米,比美国康宁的还薄,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,市场优势明显。另外,我们研发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可达17.9%,这将成为颠覆太阳能产业的重大创新,这也是收购德国企业完成的。
国民共进是康庄大道
针对“国进还是民进”,社会上经常有一些议论,但这些议论的人,其实很多都没在企业,他们对企业并不是很了解。他们认为国企要垄断,所以把民企都收了,或者认为民企被逼得没办法向国企“投降”了,总是从负面来看事情,这是不对的。在国企和民企融合的过程中,国企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在加强。混合所有制不是谁吃掉谁,而是要国民共进。在这个过程中,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革,收益被社会投资者所享有;民企加入国企,增强了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,这是人间正道,也是发展的必然。
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,其实国企和民企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对“孪生兄弟”,都是国家经济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希望媒体不要渲染国企和民企之间的“战争”,更不要人为地去撕裂二者。“井水”和“河水”要合起来,形成更多的“活水”,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央地共赢”,地方经济开放了,央企也能落地生根。虽然央企总部很多在北京,但所属企业很多分布在全国各地,央企是以全国为属地的企业。国民共进、央地融合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,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康庄大道。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新闻资讯 | 玻璃钢云展厅 | 产品中心 | 资质荣誉 | 人才招聘 | 在线留言 | 联系我们
联系人:公司办公室 手机:01061161236 电话:010-61161236 传真:010-61162500 邮件:office@sinomatech.com
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苏ICP备-05002505号 京公网安备11022902000220号
网址:http://frp.sinomatech.com
地址: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康西路261号 技术支持:北玻有限